南艺毕业展:最好的年华做最酷的艺术

来源:米乐体育官方首页 作者:米乐体育官方网发布时间:Friday 17th of May 2024 04:31:12 PM

  这个夏天,多年以后也会成为“那年夏天”。青春在这里短暂告别,人生画下了清晰坐标。别人的毕业季似乎总是充斥着分别和不舍,但南艺的毕业季还包含了诸多期待。

  其中最大的期待,当属“520”嘉年华!各项展演活动,让期待具象可感。和往年一样,形式灵活的毕业演出依然在当天轰动全城。

  而静态展示的毕业展则是慢热的。能量暗自涌动,观众源源不断前往美术馆打卡、拍照、学习与留念。

  正如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在“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开幕式上所说:“对2023届的毕业生们来说,‘四年大学、三年疫情’的大学生活可能不够‘完美’,甚至谈不上‘完整’,但透过同学们的毕业作品,相信我们大家一定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感受到他们的收获和成长、感受到他们对‘闳约深美,不息变动’南艺精神的继承和传扬。”

  毕业展上,一件件融合、丰富、新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更是南京艺术学院各学科教育成果的缩影。这届毕业生,眼界前所未有地开阔:“元宇宙”好像已是明日黄花,人工智能又开始高歌猛进。这届毕业生,既热爱传统,又追逐新潮,他们对一切保持好奇,又肯于寻找合适而巧妙的落地方式。于是,纷繁的主题在本届毕业展中以不同专业、不同的表达形式,面貌各异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本届毕业展的主题为“艺科融通向未来”。在人类智力和AI相互竞争的时代,分出高下已然是一种下策,如何扎根现实、感悟生命、理解科技对当下社会的影响成为毕业生们创作时的最优选。艺术与科技在本届毕业生的手中如同两件称手的工具,共同打造出他们别致的作品。

  传媒学院充分的发挥数字媒体、影像媒介等手段,在艺术创作中,充分融入科技要素。如林隽、金晨晨的作品《昆虫音乐胶囊》,作品的外形是一截水泥管,里面则是一面LED屏,不停变换着抽象图案,播放着南京本地村庄的鸣虫声音。作品一方面旨在传达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希望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并理解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工业设计学院用数字化手段打造了各项可视化平台艺术作品。可视化交互装置《茧》呈现了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处于“信息茧房”的困境。作品《“碳寻”信息交互设计》关注双碳目标实现,利用作品实现对碳排放轨迹的捕捉。作品《燕归来》以交互影像的方式,结合信息可视化和情景化设计,实现燕塞湖鸟类多样性信息可视化,使观众提高对鸟类资源的保护意识。

  设计学院的毕业创作也最大限度地考虑科学技术创新为艺术面貌所带来的提升。在设计学院的展厅走一圈,不难发现许多新潮、硬核的科技作品,它们展现了科技革命时代里青年的科技与艺术融通的素质和修养。

  高职学院的毕业设计对准数字化,倡导向“数”而生,宣告未来已来。美术学院也充分的发挥对新材料的运用,创作出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作品。如作品《当代武学大师》,有别于传统雕塑形式,可穿戴式的机械装置,这件作品探讨了技术带给人类躯体的延伸的问题。音乐学院的展厅是毕业生们亲手制作的乐器,这些乐器既具有工业生产的痕迹,也充分满足了乐理的要求。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总说要让民间传统文化绽放光华,但如果只是远远欣赏,表达敬意,继而抽离,那么传统很快就会变成真正的“化石”。活化,才是传统的再生之道。

  传媒学院的毕业作品《江永女书》挖掘了非遗数字化的可能性。作品以琴弦为形象设计了一种独特的交互式展示方式,琴弦的两头连接着菱形柱面,柱面内部是像素化的女书文字。无人互动时,字体发出的线条相互连接、拉伸,形成一种动态轨迹效果。而当观众拨动琴弦时,则可看到字体周围点和线的变化,甚至会出现AI生成的女书书写者的影像和飘落的女书书页。

  科技的介入,使非遗有了多样而生动的面貌,也让非遗有了与观众亲密接触的机会。非遗,也可以很酷!

  设计学院的毕业作品《园趣》运用了信息可视化的语言来重构历史中的苏州园林景观。创作者深入调研、深层分析、深度探索,将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创新设计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文人山水园”中的生活意趣和诗画特性。观者既能充分体验诗意园居的精神需求与美好生活,又能强化对于苏州园林这一世界级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信息化、可视化的技术方法,使传统融通于创新之中,在重构古典的同时,也让我们得知了设计的新可能。

  高职学院的《窑望·再生》更新设计了高淳陶瓷产业园的景观。在保持场所特质的基础上,深化了陶瓷元素,延伸了地方文脉,同时用现代化设计手段增加了传统空间的吸引力。

  工业设计学院的《光怪鹿影》将敦煌石窟257窟《鹿王本生图》与机械装置、灯光交互装置结合,激发人类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达到文化传承的新体验。

  美术学院的毕业展汇集了七个实践类专业学生的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壁画、插画和雕塑。这些作品,立足于传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质,体现了“弘业、培元、立心、铸魂”的艺术创新本义。

  流行音乐学院也在展陈中充分展示本土乐器的多样性,并将本土艺术图像与现代乐器生产结合起来,让传统乐器披上了新潮的外衣。

  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多种形式的创新结合,民间传统文化不仅找到广袤的现实土壤,更能够以可接受的方式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不是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艺术家也从来不是茧房里自缚的蚕蛹。艺术需要结合当下的需求,探索当下的问题。

  设计学院的《关联与抽离》,创作者选择了废弃口罩这样一种材料。废弃口罩的纤维材料塑造出“人”的形象,在贴近观众的同时,展现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想象。创作者说:“我看到了很多报道,口罩本质上是聚丙烯和聚乙烯,而它们的降解时间大约需要450年,很多生物都因此失去生命。废弃口罩的危害不得不让我们重新重视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峻性。”

  工业设计学院的《麦·脉》聚焦于“麦子”这一元素的脉络,展现了粮食的社会属性。美术学院的《我的幸福》插画,呈现了创作者温情脉脉的童年时光,希望引起人类对于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关注。高职学院的《Z世代虚拟宠物》则探讨了当下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与升格问题。

  这是一场有思考的毕业展,有的作品聚焦乡村老龄化、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有的作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情况;有的作品助力乡村振兴;有的作品关注日常民生,试图用设计、交互来满足实现共通、共融;还有的作品关注自我内心,用作品治愈创伤,等等。

  当下社会,丰富多变的生活为艺术带来多样的表达方式。年轻的学子们,用他们敏锐的嗅觉、敏感的艺术触觉,写就了他们对当下问题的认识和感受。

  “红”的艺术创作题材,“炫”的艺科融合成果,“美”的艺术审美追求。丰富多彩的毕业展览,体现南京艺术学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的底蕴和追求。

  毕业生们用自己四年所学回应当下社会,用敏锐的洞察呈现细腻的精神世界。在这些看似稚嫩的表达中,我们看见他们的赤子之心。他们将一腔艺术热忱挥洒在毕业展这张巨型“画布”之上,他们的探索与追求,注定会在这个夏天生根发芽,并得到热烈的回应。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无疑会有很多个夏天。但对于这届毕业生来说,没有哪一个会如今夏一般闪耀,一般难忘。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些多样的可能性,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上一篇:构思无限!广州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视觉形象震慑露脸! 下一篇:2021各大美院结业海报合集感触最新潮流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