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新校长》读懂一线学校办学逻辑:组织架构师这样炼成

来源:米乐体育官方首页 作者:米乐体育官方网 发布时间:Friday 17th of May 2024 06:52:55 PM

  2021年4月16日至17日,《新校长》杂志3月刊《学做组织架构师》封面学校主题研学在成都举办。11场主题报告、3个实操工作坊,本次研学为来自全国的教育人呈现了系统性、结构化的创新实践经验,多维度透析组织架构之道。

  感谢大家在这个春天,来到花重锦官之城,光临天府七中,走近《新校长》杂志,展开一场关于组织架构的深度研讨。

  这是蒲公英教育智库举办的一场新型活动。我们要特别感谢天府新区社会管理局的领导光临活动,尤其要感谢天府七中、中关村三小、郑中国际学校三所学校的专业团队,谢谢你们把自己的经验与得失完全敞开,供全国教育同仁学习研讨;更要感谢天府七中全体师生的全力支持,让这次研讨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各种保障。

  今年春天,智库旗下的新校长杂志团队联合蒲公英大学,真正开始启动连续性、系统性封面报道现场研学活动,第一次把文章与实践相互映照、学习和参访互动结合、线上与线下同步讨论、一个主题多所学校同堂共研、台下听讲与工作坊实操有效衔接、读者与编者面对面追问等形式结合起来,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性学习。

  《新校长》杂志慢慢的变成了学校管理者寻找愿景方向、方法路径、工具策略的重要参考,而文字的表达力有时而尽,我们采访得再深度,如果要落在实践中去应用,依然有绕不过去的问题,会在读者心中升起。这就是我们策划这个活动的原因。

  怎样透过《新校长》杂志,读懂一线学校的办学逻辑?我的建议是,首先要请你读懂《新校长》。

  这份刊物这些年一以贯之的价值坚持,决定了它必须以读者的获得感、可借鉴性为唯一目标。这本杂志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第二,杂志选材始终带着我们对教育的价值坚守,即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寻找国内外相对创新前沿、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且慢慢的变成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动能。

  第四,整本杂志的结构要尽可能形成整体启发,包括愿景、挑战、实操、反思等。

  第五,一期《新校长》杂志的诞生,从200万字材料的收集,到12万字作品的成形,发挥了简易版“人工智能”的作用。

  今天这场系列活动,我们邀请了3月刊《学做组织架构师》封面报道的3所学校,和杂志主编、学校校长、专家、读者济济一堂,看、听、想、说、行,深度了解,即兴研讨。

  就学校组织架构这一话题,我们来到天府七中,如何实际做到洞察一所学校?我的建议是,无论哪一个部门的组织架构,都可以站在两个维度去学习:

  其次,分析学校组织架构所构成的土壤,是否匹配这个群体的基因,还有是不是有效引领这个群体的成长。

  德鲁克说:组织的使命在于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从教师职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成长的角度,我认为学校组织行为对教师生长环境的设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越来越需要展开研究:师生的生长过程中,同样的“种子”撒在不同的“土壤”,为什么是完全不同的“产出”?这个“土壤”究竟该如何优化改良?

  学校组织架构的研究,并不是新命题,却遇见了不少新课题。期待我们这一场研讨,能够为中小学校高水平发展之路,提供源于结构和机制的科学支撑。

  天府新区是第11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建设公园城市的首提地。2020年6月,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挂牌,8大类20项改革任务全面铺开,逐步构建起“1345”工作体系。

  锚定“一个目标”,打造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生态样板区,建设现代教育治理示范高地。

  实现“五大转变”,服务人群,由户籍人口向服务人口转变;经费保障,由保障教师向保障学生转变;功能定位,由保障基本民生向服务产业并举转变;教育质量,由低位均衡向高品质多元供给转变;教师观念,由“等书教”向“找书教”转变。

  天府第七中学,是天府新区重点打造的第一所优质品牌学校,短短三年实现学生高质量成长、学校高品质发展、社会高口碑评价,组织架构的力量尤为关键。

  天府七中自建校以来就努力推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形成了较为稳定、高效运转的扁平化组织架构。

  其中,组织结构的核心是学生,学校的一切工作的起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工作的终点也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决策层由校务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年级组构成。年级组直接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并且每次校务会的核心就是解决年级组的困难,全面保证年级组的高效运转。

  为了保障级部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的服务效率和服务的品质,将传统的教务处、政教处、校办等行政管理部门撤销,成立了由学教工作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和行政后勤服务中心构成的行政支持系统。行政支持系统的管理职能大大减弱,更强调服务职能。服务职能包括对一线教师、学生的服务,也包括对级部和年级工作的服务。

  为了根治传统学校教学研究工作行政化弊端,天府七中构建了由学术委员会、课程研究院和教育科学院构成的学术支持系统,简称“一会两院”。

  比如,作为新角色,校中校主任面对复杂情景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校中校主任如何从事务性管理走向学术性管理?职能部门如何改变工作路径依赖,找到新的定位?通过什么样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校中校的发展?

  首先,探索提升校中校主任领导力的研修模式,提高校中校主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校中校主任的课程领导力在共研、共创、共享,每个人的价值观达成一致,形成处理问题的策略。

  其次,营造五大部门与校中校主次分明的协同关系,从单一个体走向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从布置工作走向供给侧改革,从配合工作到主动发起,做到主次分明、协同合作。

  最后,构建具有内生动力的校中校评价机制。一是将评价引向学习,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可量化,评价主体多元,学习就这样发生了;二是将“评价”引向孵化,拉长研究的过程、在陪伴中孵化、成长。

  学校管理中,结构彰显功能,而功能决定结构。扁平化(网状)的组织架构,知识流通快,有利于将决策权放在信息最多的层级,同时有效沟通成本和横向链接难度加大。

  郑中国际学校加强横向组织链接的探索,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是创建临时项目组和互助研究组;然后是寻找客户。这样的一个过程,是管理走向服务的过程。同时,通过双向聘任,组建高协同团队,将今天的优秀,变成明天的标准。

  学校组织管理的理想架构,是协同化(雁阵)架构。它具有自组织、自动化、自主性特性,

  协同化治理背后的理念是:只有将老师推向前台,学生才可能站中央;老师有咋样的体验,才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孩子;少管多理,轻管重理。

  第一,治理理念的更新。治理理念的外化,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组织架构。治理理念的更新,在组织架构上,体现为从科层制到扁平化,从单一中心走向多中心。

  第二,服务意识的增加。一方面要转变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让服务可量化、可操作化。

  第三,学术地位的崛起。慢慢的变多学校开始重视学术委员会、学科中心的建设,从行政管理走向学术管理。

  第四,教学组织的变革。传统的行政班级组织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慢慢的变多学校开始实行选课走班制,同时,为学生带来归属感的组织不断出现。

  第五,自组织的涌现。教师层面的自组织,包括各自项目组,比如课题研究小组、工作室、沙龙、教学研究社团等;学生层面的社团,比如学生社团。

  第六,集团化的松散耦合。集团成员校之间,协同共生,建设紧密型组织;集团内部,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对于学校组织架构变革的核心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点,即权力下放,标准上收;变革围绕教学;横向组织的连接。

  怀才不遇型、得过且过型、挑刺抬杠型教师的存在,为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困难。如何通过党建引领,破解管理难题?

  第一,结构同频,将德落在靶子上。“把支部建到年级”,实行支部书记与学部主任“一肩挑”,基层党组织的架构和行政治理体系的同频共振,形成学校组织共同且正向的价值体系。

  第二,生态同建,将能铺在盘子里。各个支部有承担分栋班级管理的栋主,有青年教育家成长联盟,有项目组、社团、工作室,更多有才能的人能够在学校、年级、支部找到被需要的价值感。

  第三,制度同研,将权摆在桌子上。在民主决策体系里,采购决策小组来自于提出需求的老师、负责执行的部门代表以及党员代表,评优晋级决策小组来自于有需求的备课组长、学术委员会和涉及学科的教师代表,还有我们的家长代表;在年级的三重一大决策小组的成员来自于备课组长、各栋栋主和年级服务团队。

  提升级部管理效能,需要有战略思维,也需要治理体系支撑。天府七中的级部管理,体现了道、天、地、将、法等孙子兵法的思维。

  “天”,是大趋势、教育契机。良好的教育契机,能让教育教学策略事半功倍。要计划,也要敢于打破计划。

  “地”,是区域资源和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有形、无形、空间、环境、氛围资源,来开展教学、生涯规划。跳出教育做教育,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

  “将”,是人事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机制和项目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放权,把指挥部设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

  “法”,是制度。以规矩定方圆,让标准、制度、公约具体化,流程化,可视化。

  针对传统学校教研、科研工作的不足,学校提出了解决方案,进行了七大改变,并已确定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转模式。

  第一,理念的根本性变化,把传统的教务处调整为学教服务中心,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突出教为学服务,突出学教为年级服务。

  后勤是通过种种服务和管理,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在校学习生活的门槛,保障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课程育人为例,学校的劳动课程由后勤人员全程参与。学科育人的课程资源是学科知识,后勤育人的课程资源是后勤工作。

  在“教育全课程、课程全素养、时空全覆盖”的课程理念下,后勤工作怎么样才能做到课程化呢?一是成为课程,从结构上添砖加瓦,从内容上锦上添花;二是以及参与课程的某一个环节,在课程实施中“鼎力相助”。

  后勤服务,是工作方式和手段。服务依然是后勤的基本任务,首要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永远是后勤人的第一追求。

  每一个后勤人,都可以是课程人,都一定是教育人。这与其说是革命,其实更像革新。

  选排课系统——通过优化分层分组,借助专业排课软件,实现当初“一生一课表”的设想。

  常态化录播系统——不需要技术人员后台操作,可随时随地录制优质课例供年轻教师学习成长,为线上教学、远程教研提供可能。

  学情、教情调查系统——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为老师提供精准可信的、私密的反馈信息。

  网阅和成绩跟踪分析系统——跟踪分析学生知识点问题,及时生成个性化的作业本,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精准援助。

  学生学分积分系统——对课常活动、学生活动、课程选修、比赛获奖等进行赋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用十二个字来并不全面的简短概括一下,那就是“导学习、导未来,伴生活、伴成长。”

  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学业指南针、情绪垃圾桶、爱好同盟军”。

  全员导师首当其冲就是“全员”二字,这也反映出,“全员导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学生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自己认可、自己专属的导师,得到个性化的精细管理和精心陪伴。

  全员导师不只是引路灯,更是一位同行者。他不仅仅会全方位各方面,如学业、生涯、生活、休闲等,给予指导,更会陪伴学生一路成长,一路同行。

  全员导师不仅育人,更是育心。在学习上引方向,在生活中解忧愁;在迷途时做星辰,在青春中伴成长,这就是天府七中的全员导师。

  学校从运行的结构和功能入手,为德育工作赋能,通过全员育人、全时育人、全域育人,创新德育实践。

  全员育人——建立“1+n”的全员导师制。“1”是主任导师,行政班的管理者。“n”是全员导师,个性化的陪伴者。全员导师制,是保证对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陪伴的创新性制度设计。

  全时育人——将刚性家长学校制度,用柔性的社群关系联结。家长与学校实现了共同释放能量,又互为能量源,双方既是创造者,又是参与者,共创共享,共生共赢。

  全域育人——研学天下,知行合一。根据学生实际的需求,开发适宜的研学线路,涵盖红色足迹、非遗传承、生态环保、科学技术创新、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主题。

  好的教育,就是森林的样子。全员、全时、全域的创新探索,让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言一行、一砖一瓦建构茂密的德育森林,发出树叶摇曳的绝美声音。

  从实地探访天府七中的校园和级部开始,一线教育人在情景体验中,感受以学部、年级为扁平化组织单位的管理生态。

  为了深度体验级部管理的赋能与创造,工作坊以5人为一个研究小组,从天府七中的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年级主任、职能部门主任、主任导师五个不同的身份角色,进行主题式探讨:如果国家规定,中医药进校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该怎么样看待这个规定?又准备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在角色扮演和实践中,大家经历了一场主题式的学校特色课程推进决策、实施过程,并探寻

  学校改革,需要持续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达成共识、如何让更多老师卷入真实的对话、用怎样的体验来传递价值观、如何汇聚更多的智慧来创造?

  聚焦问题意识,工作坊以“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让跨学科学习更好地发生”为课题,进行项目式研讨,在深度洞察中,发现学校组织管理的真实难题和根源所在。

  经过破冰、问题与概念、用户与洞察、设计与模型、反复验证等环节,通过用户画像,建立客户旅程图、服务蓝图,完成利益相关者地图和洞察分析表,得到各自的答案。

  在共研共创中,大家见证了项目式学习在学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更在模型化的设计中,实现服务和设计思维迭代。

  首先,工作坊分小组构建学校组织架构,讨论学校干部岗位,设定干部岗位及起草《干部岗位工作职责》。通过双向选择、共建标准、梳理行为标尺,真正掌握双向聘任的灵魂。

  然后,各小组按双向聘任的四个层级和环节,进行模拟体验。环环体验双向聘任的各个流程,避开雷区,解决人与岗位的问题。

  整个过程,充分挖掘了双向聘任的价值,感受双向聘任带来的管理变革,建立专业的生态系统。

上一篇:心自由教育集团是国家认可的吗? 下一篇:尚俊杰:如何超越在线教育